罗金鹏: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主人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6-11-23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建队仪式上,学生给罗金鹏戴上红领巾。本文作者供图

乡村校长系列·北京郊区篇③

    比起当校长,罗金鹏更乐于当一名教师。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,都让他感觉很踏实,心里也是甜甜的。这份温柔而厚重的教师情怀,也深深融进了他的办学理念之中。

    从2001年开始,罗金鹏历任北京市门头沟区西辛房中学、新桥路中学、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永定分校、育新学校校长。2013年下半年,他又回到了一别3年的新桥路中学。面对各所学校的不同特点,罗金鹏自有他的一本“管理经”。

    小题大做,涵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

    2005年初春,西辛房中学(以下简称西中)操场主席台西侧一棵雪松因经受了狂风的侵袭,虽依然活着,但原本枝繁叶茂的身躯被拦腰截断。按常理,这棵残松的去留由校长室直接拍板就行了,但罗金鹏却把这个权力交给了全校学生。经过一周的讨论,学生从审美、关注生命、拯救残松、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角度来提出雪松的去留理由。在639份学生问卷中,456人希望雪松留在校园,183人则希望能为它找个更适宜的地方。最终,雪松保留了下来,并在多年的精心护理下得以继续生长,成为西中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一个教育景点。

    在罗金鹏看来,在校园里涵养学生品质,就应该不断寻找教育契机,在“小题”中做出大文章来。为此,他开始尝试在学校期中、期末考试中设置“诚信考场”,以无人监考来培养学生自主和诚信意识。

    学生可以报名进入“诚信考场”参加考试,并与学校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,经审核批准公示后获得资格。“诚信考场”内,只有负责考前发放试卷、考后收取试卷以及处理考场内临时问题的巡视教师。对于“诚信考场”的每一名学生,无论成绩高低,他都会给予赞扬。调到新桥路中学(以下简称新中)以后,罗金鹏继续推行这样的做法,也同样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肯定。

    这些活动和举措中,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教师似乎都“隐身”了,但这正是罗金鹏的育人之道,在校园里引导学生学做自己的主人。在“书声琅琅,歌声琅琅,笑声琅琅”中,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,是教育者最大的享受。

    分层走班,围绕学生需求设计课程

    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帮助更多孩子成才,是罗金鹏一直思考的问题。他刚到西中时,发现由于学校生源差异大,面向全体的授课内容无法兼顾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。他觉得,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智育不同,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。2002年,为了改善教学效果,罗金鹏和教师们一起研究“走班制”。教师、家长以及社会的压力,使得他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更加周全和精细。

    考虑到初二学生数学、英语学习分化最为明显,罗金鹏首先在初二部分班级的这两门科目中试推行。学校按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设计成了甲、乙、丙三个类型的班,每个类型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、学习内容、作业练习和平时测验要求。在分班方式上,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水平、学习潜力、教师评价、学生自评四个方面,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,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建议相结合,即时流动。这也让学生能够自行选择,而不是被动“等分配”。有意思的是,罗金鹏将学业水平相对较低的班命名为甲班,他说“甲”这个字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最棒的。

    “走班是形式,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分层教学。”在罗金鹏心中,学习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得到关爱。他还大胆采用“综合二次评价措施”,把学生期中、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合计成最终成绩。这样,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孩子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,也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。

    于是,学生课堂“吃不饱”和“吃不了”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,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,而原来被动学习的学生也有了自信。一名学生说:“刚开始,我感到学校是在拿我们做试验品。但是我参加了甲班的学习后发现,老师的教学很符合我的需要。期末考试我的数学有很大提高,总体也比以前要好。”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,对学校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也更加支持了。

    容短用长,聚合起教师心气

   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管理,也让罗金鹏在当了校长之后同样能够获得当教师的快乐。在教师们眼中,罗金鹏没有架子,不发脾气,始终站在校园第一线,有突发情况也总是冲在最前面。对于教师,他像家人一样关心体贴,大家私底下都说他是“平民校长”。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,他和教师团队通力合作,履职的几所学校都焕发出新的生机,合并校也得以稳定发展。

    为了激发教师不断自我提升,罗金鹏通过民主程序来逐步建立起“有位必须有为,有为必须有位”的用人制度,实现择优上岗,让每一名教师参与决策,通过各种公开述职、民主评议,加强了学校工作的公正性。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,他常常与教师并肩前行,尽管自己对艺术并不在行,但他尽可能地寻求专家资源,为舞蹈教师提供帮助,学校舞蹈团也迅速成长起来。现在的新中“金帆舞蹈团”,已成为市里的一个艺术品牌。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重视,如规定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员为副班主任,并在评优方面给予政策支持,既锻炼了青年教师,也为学校储备了班主任力量。拜师、结对子等一系列“青蓝”活动,也较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。

    对于青年干部培养,罗金鹏有一套自己的方法。他把后备干部培养程序形象地归纳为“搭台子—选苗子—压担子—试位子—定调子”。罗金鹏无论在哪所学校,都秉持着“容人之短,用人所长”的宗旨,在他的真诚包容和有效用人下,与他共事过的学校干部,已经有十几位走上了副校级以上的干部岗位。

    罗金鹏常年坚持晨跑,他说校长就应该是一个“领跑人”。以教师的姿态,带着教师们一起教孩子,这也许正是他学校管理的秘诀所在。(本报通讯员 江晨宇)

上一篇:张勇:植根历史,仁智育人     下一篇:校园通